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认同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案11篇,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三)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细菌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四、板书设计
生物见闻
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将是一幅美丽的图案,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森林和原野,白色的云朵。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其中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
要了解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需要进行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相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探索之旅
1、请你列举出一片农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2、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并试着将它们分类。
3、玩具“宠物狗”的形态、大小、毛色、叫声等足可以“以假乱真”,你将如何辨别其真伪?请将你的所有理由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4、观察课本第4页图片,并结合日常观察,总结生物的生命现象有哪些(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5、试分析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生命现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4)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鱼用鳃呼吸;
(6)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等。
(7)晚上睡觉时,屋子里有过多的花卉对身体不利等。
(8)小动物、人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
(10)狗看到骨头会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长在岩石上,并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将岩石分解变为土壤
(12)对于植物来讲,如果浇水不均匀,植物的根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
(13)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比如小麦、玉米。有的用茎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过落叶带走废物等。
(15)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等。
(16)一棵参天大树,其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细胞。
6、阅读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海纳百川:
自养:象绿色植物这样,能够自身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这样的新陈代谢方式叫自养。
异养:人和动物不能象植物那样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获取能量,这样的新陈代谢方式叫异养。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的应激性、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应激性是适应性的基础,生长、发育是生物生殖的前提,通过生殖实现了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特征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方面和结构方面的保证。
地层深处的微生物:科学家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和科罗拉多州地下三千米的深处,发现了活的细菌。据介绍,这些细菌是在90℃的高温、巨大的压力和缺氧的条件下生存的,它们以铁为食,排出的废物是极微小的磁体,这些活细菌被命名为“地狱杆菌”。它们大约从恐龙灭绝时就生活在地球深处,几乎从未繁殖,其生命过程非常缓慢。这些细菌的发现,更加激发了科学家探索地外生命的兴趣。因为,既然在地下三千米深处的极端条件下可以有生物存在,那么也就不能排除在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上有某种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
当堂达标:
1、人体内部分废物随汗液排除,属于( )现象
A、生长现象B、遗传变异C、新陈代谢D、应激性
2、黑豆幼苗不断长大属于( )现象
A、遗传变异B、新陈代谢C、生殖现象D、生长现象?
3、在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含羞草、真菌、水B、珊瑚的外骨骼、病毒、小草?
C、猫、蘑菇、细菌D、蝴蝶、小鸟、钟乳石?
4、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D、鸟产卵?
5、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钟乳石由小变大?
C、小狗排尿D、人晕车呕吐?
6、鲸浮出水面时,在头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 )时产生的。
A、吸气B、取食C、呼气D、呼吸?
7、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 )特征。
A、生长、发育和繁殖B、生长C、发育D、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要不断从外界获取____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___,这是_____现象;能够由小______;个体成熟后______后代;亲代与后代之间既_____又有____,这是_____和______现象;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应,生物所表现出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9、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还有细菌、_______等。
10、现在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_______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______,但又存在着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通过动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提问:这项检査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
(泌尿系统)
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1)观察肾脏的模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感知肾的颜色、性状、大小,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
(肾外形如蚕豆,紫红色,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观察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肾单位由什么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2、尿的形成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组织模拟活动:筛粮食
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
(用筛子筛去杂质。)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将含有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教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
(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
(筛出去和捡回来。)
(2)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提问:筛粮食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巩固提高
尝试尿的形成的示意图并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四、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景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
(二)小组学习、质疑
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机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不存在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同时,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尽管生石花的肉质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石花的肉质叶与仙人球的肉质茎类似;生石花能从小长大;生石花能开出各种颜色的花,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等。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就是生物。
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
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同时钟乳石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现象,即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由细胞构成(除病毒以外)、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等。
生物的基本特征
问: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植物怎样获得营养物质的?2、动物怎样获得营养物质的?
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2分钟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8分钟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
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植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现在各小组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吧。
一组:我们发现人体需要饭菜,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动物,我们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物质。
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其他组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二组:我们发现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出汗、排尿、排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这说明生物都能活将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及时点拨,指出排便与排尿的区别。
并解释生物从外界摄取食物,然后将废物排除体外的现象,称为新陈代谢
三组:我们发现人需要呼吸,鱼用鳃呼吸,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着。
教师追问:植物需要呼吸吗?
教师明确: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四组:我们看到小鸟能长成大鸟,我们也能从小长大,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得出结论:生物都能生长发育。
师:说的多好啊!生长发育是生物比较明显的生命现象,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吧。(教师播放课件:一粒种子逐渐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视频。)
五组:刚才老师让我们用手碰触含羞草,我们发现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人体受到刺激后也会作出反应,结论: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追问:向日葵的花盘像太阳,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吗?
教师强调: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成为应激性。
六组:我们从插图上看到猫、狗等动物能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其他动物和植物也能繁殖后代,我们猜想细菌等微生物也有繁殖的生命现象。
教师补充: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腐败变质,这就是由于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快导致的。
七组:我们从插图上观察到,猫妈妈的三个孩子,毛色和斑纹上有深有
浅,只有一只小猫长得像妈妈。我们人类也是这样,这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分析,并完成表格。
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其他小组同学再补充。
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及时补充,在活动中体会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通过思考和教师的提示,学生回答:植物也要呼吸。
观看视频,领略生命的孕育和生长之神奇。
通过碰触含羞草,理解植物对外界刺激也能做出反应,只不过不如动物的反应明显。
补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就是植物的繁殖现象。
结合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不同特征,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插图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的生命现象,进而推广到微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小组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充分的绽放。
教材中出现了新陈代谢这一名词,学生非常陌生,在此,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新陈代谢现象,对后面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基础。
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增强了自信心。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让学生明确各种生物的繁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过渡语】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命现象,生物还有一些我们刚才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
1、课件展示: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课件展示:青蛙的保护色,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蚯蚓疏松土壤……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并补充刚才没有讨论到的问题。
引导全面认识生物所据有的生命现象
让学生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归纳总结
迁移应用
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能生长发育。
(3)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具有应激性。
(5)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都有一定的结构。
(7)能繁殖后代
2、迁移应用: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
【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将重点概念进行梳理、归纳、记忆。
学生自主回顾
本节所学所得。学以致用,学会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在应用中巩固了重要概念: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课堂达标检测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生物助学》第3页第9题。
B类:教材第5页第1、2题。
课下作业:
A类:《生物助学》第2页1—8题。
B类:教材第5页第3题。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及时互纠。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动物:举例有一定的结构。
植物:举例生长发育
微生物:举例繁殖后代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应激性
新陈代谢
适应并影响环境
具有遗传变异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课的开篇,不但要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激趣—探究”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识生物,然后观察生物的这些生命现象,最后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学生物就觉得生物很有趣、很实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合拢叶片的实例、种子萌发长成参天大树的画面,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探究问题: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相同吗?
探究假设: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不相同
实验步骤:用笔的尖端刺激手的各个部位,看看各个部位的反应快慢情况
探究结论: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不相同
上面对生物实验中手皮肤的触压觉知识的内容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 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海葵 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 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
A 需要营养 B 进行呼吸
C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 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遗传性
6、(2009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教学反思
《认识生物》一课的实践,导入新课用时一分钟左右,然后进入自主学习阅读文本阶段。共计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只能读三遍,少数学生只能读两遍多一点。然后做练习题。做练习题这个过程两班情况差不多。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仍然很陌生。对训练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迅速的找到相应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从文本寻找。
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作训练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己完成并且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如:恐龙化石为什么不是生物?学生能够回答出它不具备任何一种生命现象,没有一项生物的特征。不能吸收营养物质,不能生长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体内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说恐龙化石不是生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生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回答课后问题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它是不是生物的问题时,班级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争论的焦点就是“钟乳石在慢慢长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导”而不是讲,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明白“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和动植物的长大区别是溶岩的堆积,不是靠吸收营养物质长大。整堂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可以说效果远胜于原来的课堂教学。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ò?¢ 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t?¢ 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èy¢ 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 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 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 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 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 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 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_的目镜和10_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2、掌握生物的基本分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能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举例子,分析生活中常见事物,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归纳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以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鲨鱼、小鸟、树木等引导学生通过常识学会辨别生物与非生物,再提出疑问,究竟生物是什么呢?他们扮演是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生物的类别
1、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自我总结归纳后后回答:太阳、石头、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同学们非常优秀,能够把咱们平时所遇见的事物与经验结合,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物分为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的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呢?
学生答:动物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蝴蝶;植物有银杏树;微生物有大肠杆菌。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即生物的特征)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
引导学生以动物的生活特点为例做出分析:我们发现人体需要吃饭,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动物,从而能够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物质。
引导学生从植物的角度进行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教师讲解:我们发现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出汗、排泄等形式将废物排出,这说明生物都能活将废物排出体外。人需要呼吸,鱼用鳃呼吸,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着。
教师提问:植物需要呼吸吗?
学生答: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教师举例:我们看到小鸟能长成大鸟,我们人类也能从小长大,蝌蚪长大变成青蛙,从而得出结论:生物都能生长发育。用手碰触含羞草,我们发现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人体受到针刺后也会作出缩手反应,从而得出结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讲解:向日葵的花盘像太阳,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吗?其实是由于向日葵的花盘受到阳光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应激性。
教师讲解:我们从图上看到猫、狗等动物能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其他生物也能繁殖后代。
教师补充:一只纯色的猫生出的后代,毛色和斑纹上有深有浅,与母猫并非完全相同。我们人类也是这样,这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
【过渡】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命现象,但生物还有一些我们刚才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
课件展示: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师提问: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生物都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几类?
总结概括为:植物、动物、微生物。
2、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能生长发育。
(3)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具有应激性。
(5)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6)能繁殖后代。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动物:东北虎遗传变异现象
植物:含羞草生长发育
微生物:大肠杆菌繁殖后代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应激性
新陈代谢
适应并影响环境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①图8—10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习: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⑶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5、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什么叫生物
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三、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Ⅰ、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学。
上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了显性教育价值,而方法目标和品格目标则体现了隐性教育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四、 关键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4、 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Ⅱ、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完成。另外有一些与本节教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育的重点来讲。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创论)。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正常的。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动。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起到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的效果。
Ⅲ、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虽然有多种争论,但归根结底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绝不是如神创论中所说的人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另外生物的进化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且是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观点要通过证据、事实来说明??总之,课文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节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分析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人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要用观察比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则要通过分析资料、地质考察、寻找证据、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本节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且高度概括。本节前后有近8面的内容,不仅资料图片多,且活动也多,初看起来很繁杂。因此在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梳理,这样才能对整节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精锐范文网 https://www.jingruijixie.cn Copyright © 2019-2025 . 精锐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精锐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吉ICP备19001769号-1